在台北
走在路上
每三個人
就有一人
想吃麻辣鍋
剛回來台灣的時候實在不懂
台灣人對麻辣鍋的執著
三不五時就嚷嚷著要吃鍋
這一年來
吃了不少麻辣鍋
終於明白大家想吃鍋的心情
那種
今晚就是要吃麻辣鍋的心情
今天要從椅子說起
一間餐廳在桌椅上下的功夫
可以大略描繪經營者的心思
俐落曲線
鋼琴烤漆
質量穩重
軟硬適中
放眼望去
相當重視裝潢擺設
古意陳列中
夾雜前衛的螢光正方櫃
盛著不重複的茶器
燈籠是找職人手工編織
陽雕
沒有細看
似乎藏著許多不同的角色
撇過一眼貌似八仙過海
霸氣風獅爺綁上喜氣緞帶
顯得較為平易近人
微風信義四樓寬巷子
重達數百公斤的大理石桌
鑲嵌軍艦等級的品牌印記
上鍋前
近距離欣賞巨大的花藝品
打聽之下
店員均特地向法國插花師傅學習花藝
結實的大腿肌
是每天下班不懈健身的成果
包廂裡有一區茶藝空間
雅緻
菜單封皮為荔枝紋小牛皮
看到粉紅色皮菜單就隨口問了
還有其他顏色嗎
店員眼睛發著光
開心的拿上桌
人到齊了
撤下花叢
鍋架上桌
無需特別說明
我們已經知道
這肯定也是鄭重委託藝術家打造
麻辣湯底,紅泥小染
道地川式炒底料
著重於以麻引辣
味溫潤
越煮越香
一碗接一碗喝
這一晚大家都已停筷
店家準備打烊
而我還在盛湯
白湯,白鳳千叟鍋
烏骨雞
人蔘
豚骨
香滑濃郁卻也若有似無
不搶主食材味稱職湯底
麻辣底藥材在鍋料分離特殊設計下
安穩的釋放美味
花團錦簇
私以為是玫瑰松阪的陪襯
殊不知他在這餐中扮演要角
我們稍晚還會見到他
玫瑰松阪
蛋白液
這組合很容易想像接下來的吃法
這年頭食物上桌都不是先下鍋
拍照打卡更顯得重要
墨條牛軋
外型就是個牛軋糖
墨魚汁
雞軟骨
花枝塊
下鍋後以沙漏計時
流完即可起鍋品嚐
長得像牛軋糖
吃起來口感是彈牙取代了黏牙
熱呼呼的鹹味牛軋糖
桌邊服務的女士
對每一道食材及品牌瞭若指掌
盛湯涮肉技巧高超暨高雅
席間談吐抑揚頓挫拿捏得宜
人與人之間最暖的距離
是一手接過熱湯放在嘴邊的溫度
麻辣鍋底鴨血
咬下進行式的過程
靈魂與牙齦的共鳴
白湯底
是人蔘本尊
圈囍蝦
以米線精工包裹酥炸
起鍋
濃郁卻清新的湯頭微微滲入
外層在白湯溫柔處理下身段稍軟
內層海苔、雞軟骨、蝦
不同層次的口感
菠菠糖
菠菜
豆皮
芝麻
圈圈圓圓圈圈
更妙的是串接他們的纖細竹枝
靜置白鍋
一樣使用沙漏計時起鍋
拿在手上的是幸福與喜悅
吃在嘴裡的是波波炸裂的奔放芝麻香
從來沒有想到這麼樸素的搭配可以綻放如此魅力
回到玫瑰松阪
淋上蛋白
如水上芭蕾舞者
在急遽的節奏停歇
漸漸沒入湯底
再次浮出水面
宛若出水芙蓉
花椒香氣趁著松阪本體
咬著輕快的肉質
鼻腔裡哼著舒爽的椒麻
老饕牛 (中量)
一座座嬌嫩欲滴的小火山
凝視著他
豆泥和番茄已失去存在感
由高雅女士操刀涮肉
上好的肉,值得用一生等待
交給專業人士處理倍感心安
飛舞在沸騰的熱鍋
一眨眼就從鮮紅蛻變
這一口是人生的縮影
無筋,油花均勻,肉質滑嫩
咀嚼時嘴裡形成小型黑洞
無視科學枷鎖的予取予求
吞噬了五感三觀
回神時肉已被搶光
…
並沒有
五塊肉
四個人
我厚著臉皮要求再吃一片
用餐的喜悅是層層堆疊而上
驚喜過後還會有下一個驚喜
高潮中的高潮
花團錦簇完成版
結合花藝與美食
完善視覺與味覺
菜與肉完美比例
一鍋道盡人生酸甜苦辣鹹
只可意會
不可言傳
讓畫面停留在最美好的一刻
不要再說話了
盛宴完激情難卻
冰鎮醋飲一 shot 解千愁
喜歡奢華高大上感
呼喚我熱愛浮誇的本性
在高尚的表象下
無法得知華麗外在背後種種苦心
而料理本身卻是樸實的
用簡單的食材變出新的魔術
是一間,需要花時間咀嚼的店家
帶長輩,重要客戶前往
服務餐點質感會讓客人很滿意
天冷了
是否需要一品麻辣湯頭的慰藉
〈寬巷子鍋品美食 〉
微風信義店
台北市信義區忠孝東路五段68號4樓
02 8780 6617
營業時間同微風信義百貨商場
平日 15:00~17:00 午休